儿科资讯

守护光明:复旦儿科为早产双胞胎姐妹点亮希望之光

发布日期:2025-02-26

       2025年农历新年,万家灯火,阖家团圆。而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,一场守护早产双胞胎姐妹光明的生命接力,正在紧张而温情地上演。
       这对27周就早早来到人世的双胞胎姐妹,出生时体重仅900克左右,脆弱得让人心疼。由于早产,姐妹俩都患上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(ROP),这是一种可致盲的严重眼部疾病,需要密切监测和及时治疗。

       春节期间,当大多数人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时,复旦儿科医院新生儿科和眼科的医护人员却始终坚守岗位,密切关注着姐妹俩的病情变化。姐姐阳阳(化名)的病情尤为令人揪心,ROP病变持续加重,春节前一天眼底检查显示已出现3期病变,需密切随访病情变化及时给予干预治疗,如治疗不及时将面临失明的风险。时间就是光明!主治医生贾琰放弃春节休假为阳阳进行眼底检查,发现3期病变继续恶化需手术治疗。周晓红医生毫不犹豫地马上安排了手术,在春节期间为阳阳进行了玻璃体腔注射手术。手术过程紧张而有序,医护人员的每一个动作都小心翼翼,仿佛在呵护一件稀世珍宝。术后复查,阳阳眼底的plus病变明显消退,孩子的眼睛转危为安。而妹妹暖暖(化名)在新生儿科医生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,通过科学的氧疗管理,ROP病变也逐渐消退,避免了手术治疗。
       目前,姐妹俩均已康复出院,她们明亮的眼眸中,映照着医护人员的无私付出和浓浓爱意。这个春节,眼科和新生儿科的医生们用坚守和奉献,为这对早产双胞胎姐妹点亮了希望之光,也用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。

       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常见于早产儿的眼部疾病,由于视网膜血管发育不全,异常增殖可能导致视网膜脱离甚至失明。早产、低体重是主要风险因素。及时检查至关重要,通常在早产儿出生后4-6周开始定期眼底筛查,以便早期发现病变。病变分为5期,1-2期多可自行消退,但3期及以上多需积极干预,如激光治疗或玻璃体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(VEGF)药物。若进展至4-5期,即使手术也难以恢复视力。准确把握治疗时机及时干预是关键,延误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视力损伤。家长应配合医生,按时带早产儿进行眼底检查,确保病变在可控范围内得到治疗,避免严重后果。